最近看了一連串相關電影戲劇,包括電影《華爾街》、《華爾街2》、日劇《金融小子》,都是以股市交易為題材的電影。本片未上映前,也深受財經人士的期待。
華爾街第一集已經是1987年的事,上映那年我還僅是一位國小生,還不懂交易為何物,加上資訊媒體不發達,想學想接觸也不是那麼容易。時至今日,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,可能如金融小子裡所描述的,連小學生都得懂得如何做當沖。理財是這個時代每個人都要學會的常識,資金薄的人要學會開源節流.在適當風險下以利滾利,資金厚的人則要設法降低風險保住資產價值,於上於下,每個人都有功課要學。
華爾街一主要在講內線交易,第二集則把前陣子的金融風暴,美國高盛、雷曼等大型銀行相繼出問題造成全球金融失控,放到劇情中影射。第二集劇情力道稍弱了一些,加入了父女間親情戲碼,反而減弱了觀眾一直很期待的主角強力反撲,這些該有的高潮都沒拍出來,若再平淡一點便淪為記錄片,不過對於長期接觸財經訊息的朋友們,看了應該還是會一些感覺。美國金融大業,成也華爾街,敗也華爾街,幾個在螢幕上跳動的數字,決定了一間銀行或一間企業的生死。就好像我很討厭世界上所有商品都期貨化,造成物價因投機客求利行為而形成不合理波動,可惜這都是已成型的趨勢,無法回頭。人都是在錯誤中學習,不來一次雷曼風暴,政府就不會正視何以連動債、CDO、CDS這種一般人看不懂的金融商品能在市場上販售予大眾,並在規定上更加嚴謹。
至於平常不過問財脛、經濟消息的,我就不建議花這個時間觀賞,應該會覺得很無趣。
金錢之於不同人存在著不同意義,如劇中的雅各(好像跟暮光狼人同名)拿到獎金頭一件事只想買個鑽戒向女友求婚,而當他問到一位金融大老:「你到底要賺到多少才夠?」大老回答:「more」,懂得滿足的人,只把金錢視為前往夢想途上的一種工具,而過分貪婪的人,卻從不知自己的目的地在哪裡!
股市這個市場之所以有趣,就在於每個世代都有人出場畢業,同時也有新一批的熱血青年開始投入戰場,這是個容易賺錢也容易賠錢的場合,曾經帶給人希望,卻也有更多人因多次挫敗而打死不碰,並說這是個吃人的世界,黑影重重。
其實事情都有好壞,股市也未必就一定會害人賠錢,讓人傾家蕩產,只是失敗的人總是聲音洪亮,賺錢的人多低調不發聲,便造成了大眾既定的印象,再加上許多人自己進場玩總是賺時來不及賣,套的索性不管,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動力,離開這個市場。股市不是不能投資,而是方法要對、標的要對、耐心要夠、進出場的時間也要對,如本公司的股票,有參加定期定額持股信託的人,每個人都能獲得不錯的報酬。但我也不諱言,這個地方同樣存在20/80法則,少部分的人賺大部分人的錢,反人性的心理操作了往往有不錯的績效。
賺錢不易,不論上班、工作、經商、從政,或者是在股市中求得利差盈餘賴以維生,都得做足功課同時耐心等待機會,常聽老手說「投資是一條漫長的路」,我深表認同,只要一天不離開,永遠都是輸贏機率並存。但好日子、壞日子、漲停、跌停,我都開心過,人生如股市,都是波浪起伏有高低潮,細心判斷,耐心等待,總是會有機會。我欣賞《金融小子》中的爺爺,把交易的勝敗看得很淡,把情緒降到最低,時間為他贏得最後勝利,對他來說,人生最重要的不再是金錢,而是一段段他與愛人的回憶。
有些媒體誤將有錢的人一定不快樂、生活失去目趣、思想貧乏這些觀念推廣到大眾潛意識裡,事實卻不然,正因為他們不需要擔心生計,他有更多的時間去追尋自己心靈;有更多老一輩的人堅持錢一定要辛辛苦苦流汗賺來的才踏實,一天四百萬和工作二十年得到的四百萬不等值,其實只是你被無形的詭異枷鎖給綑綁著。就是有這麼簡單的方式,不殺人不放火,他只是看到了機會,順勢推了一把,就這麼簡單,連做善事捐的錢都比別人多。
有錢不是罪惡,真正罪惡的是那些讓你產生「有錢這件事是罪惡」想法的人,或媒體。
希望大家不論在思考上、在投資領域裡,都能更加開放而多元,不要被傳統的思考給僵化,多點質疑、批判和挑戰,便能激盪出更多的想法與火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