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時財經B1,長期失業賴家,大專畢業生最多。中時教育4版,學測報考15萬3000人,最3年最低。中時要聞A1,最高10%,大專學費又喊漲。天下360期,競爭實力教育特刊。

媒體最近不斷把焦點專注在教育的問題上,雖然這不單純只是教育的問題,還包括了經濟和社會人口,不過反映在教育上的數據,是比較能讓人直接體會。至少,比起那些「在哪裡生小孩」、「民調數字起伏」、「特支費如何解套」的標題,教育算是比較好的議題範圍。雖然我不是政府官員,管不了教育這等國家政策大事,但每每見著相類似的主題,總會停下眼光仔細閱讀一番。我們走過那樣的路,類似的青春;於是對未來社會的變遷會如何?小孩子的處境又會惡化到什麼地步,不免會關心一下。只不過在我看來,往上提升的機會少,向下沈淪的機率高,這與整體社會風氣與主流價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,當然,網路和媒體是一個重要的工具媒介。

教育的現況大多分成兩種,一個是成本負擔過高,一個是過於普及,量多程度低而不帶有競爭力。究其背後之因,不外乎是經濟因素導致低落的出生率,不敢生不願生的比例漸長。這是未來的趨勢,併校(或廢校)、教授出走、學費上攀,都將是難以避免的局面。到了明後年錄取率破百,大學人人都唸得起,但怎麼出來、抱著什麼心態去唸?就是將來在社會立足與否的關鍵。M型社會?大前研一總喜歡創新名詞。

說現在大學生比那個時代幸福卻也未必,那個時代的困境在於經濟環境和低錄取率,而現在的困境仍是經濟環境,再加廣大科技媒體運作的誘惑力和人性自我的考驗。那時候的目標簡單,就是求學、找個好工作或出國,方向明確,跟著走就對;而現在的成功典範太多,有時反讓人盲目地抓不到方向,不甘於此,但又該往哪裡去?太多的資訊未能全然釐清所有的困惑,有時只會令事得顯更加複雜棘手。而清費主義主導的創意致富,更是給了學生們讀書無用論的最佳背書,縱使他們在這個理由的背後,仍摸不明白自己將來要做什麼才好。所以他們會說出:「搞不好明天就被車撞死了,想那麼多做什麼?」的短視話語。無可厚非,我也有過這種只寄今朝醉的想法,還自以為豁達而樂觀,其後發現那是一種潛在的逃避心理。

思考人生太累又常無解無頭緒,執行計畫又必須發揮過人的毅力來與懶散的原始人性搏鬥。夢想位置太高,離電視中的奢華故事太遠,在生活打壓之下,我們漸漸轉而追求實際,享受LOHAS哲學那種自在樂趣。這一切的過程,都是我心路上的一些轉變。我常覺得過來人說的話縱使有千般道理,但當下聽得進去的學生就是沒有幾位。時勢不同,背景迥異,沒有痛過如何會驚醒?每個人總會想重複同樣的經驗和模式,來告誡下一代是非好壞,但同樣的態度輪迴似的將再次「回饋」到我們身上。觀察社會的現象偶爾會心酸而無奈,然時間推著我們往前進,久了就不在意。

文憑是必須,但人生專屬自己;也許你沒讀過MBA,但也該開始策畫,管理自己的人生。= 名人語錄 =

蔡明亮:
設計,不是漫無目的,而是有訴求對象,有責任感的工作。

杜書伍:
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,強化自己的決策判斷力,避刷腦海中裝的都是一些沒有透過理解的資訊。
不要急著玩,慢慢玩,玩光了,你的人生就沒什麼趣味了。

林懷民:
文學是語言的鍛鍊,一個社會沒有自己的文化,原形很快就會露出。
現在的世代所面臨的,是政治文化、媒體、消費主義主導的社會。
創造自己的風格,不必趕流行,走一條自己的路,或許孤獨,必須付出很多代價,但會是值得的。

洪蘭:
讀書、立志、老而不悔。
知識只有分有用和沒有用,沒有分課內課外。
書看得越多,知識愈豐富,興趣就出來了。
看到自己對別人有影響、有用,他們的志向就出來了。
人生有很多經驗是要自己走過才有感受,別人跟他講沒有用。

朱立倫:
做人比做事難,做事又比做學問難。

徐潞:
目自己想成為什麼人?
人格特質強的人,包括獨立思、多元思考、會像烏龜,最後會跑得比較遠。
人的成長有點因緣際會。
用筆和攝影機會社會,我是先從旅程中探索自我,才開始我的人生。
旅行過程中,你和自己相處、對話,很多價值觀會建立。
我是基隆的小孩,從來不知道大社會長什麼樣?但旅行過程中會灣到很多人、事、物,價值觀會到挑戰。
人生表面可能很順利,但心裡的旅程沒走到。
你愈了解社會網裡的問題,愈能跳脫人生的困局。

陳文茜:
自求生路,自助教學,你要想清楚是為何而去的,你要ASK WHY。

王偉忠:
觀迎挫折報到,人要順著天份做事,逆著個性做人。
你會什麼,有哪方面長處,要想清楚。
最重要的是有紀律,去管理自己的天份、創造力。
有創意而無紀律,必死無疑。
不要浪費時間,要懂得自己安排生活、學習。

易智言:
耽溺很重要,那是一種專注,專注的人生很重要。
最初學歷是個CAS標記,可一旦你被認識了,學歷只是圖章。
紀律會是極度的乏味 與枯燥,但若紀律變成習慣,就會成為一種美感,幫助你完城想完成的事,甚至能幫你省事。如果你的選擇是耽溺在這個棉被裡,就不要羨慕外在的風景。
要打破一個習慣或依賴時,就把新的需要培養成一種習慣。
人生需要某種耽溺,但耽溺有很多層次,必須從感官剌激昇華到某種知識與管理的追求,不能永遠停留在表面膚淺那層。

王文華:
別擔心不知該做什麼,重要是持續追尋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t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