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還在新人階段,會因一些不明白的事情去請教他人,久了便會產生一種「會不會覺得我很煩?問的問題很蠢?」杞人憂天式的自問自答。

這段路我也走過,那些糾結在心裡的問題和情緒,我多半能體會。

我這樣問會不會很蠢?他會不會覺得我很煩?
這樣寫會不會不禮貌?這樣寫會不會太制式化、一成不變?
為什麼不給我一個完整的答案,直接告訴我怎麼做、該問誰就好?
為什麼老是不說清楚,老是離我想知道的答案有些距離?
該怎麼做才會有效率?事情怎麼這麼多?代理行老是傻傻教不聽?
我所得到的這些數據到底有什麼意義?想當初非本科系什麼都不懂的進來,從貨櫃動態做起,發第一封信時的小心冀冀地檢查每個拚字文法,經過V的修正潤飾才敢發送寄出,到現在無意間竟成了人家半個師傅?僅僅半年的時間,我多出了什麼?我何德何能有東西教給人家?

而後來我發現,只是傳承而已。

有人進來有人出去,而相同的東西就在那裡,轉個手換人摸罷了,你總是會學到的,只是時間上快慢和自己求知慾的多寡異別而已。只是我想更重要的是過程我學到教人與被教的差異。有時候在請教的過程中,我也會問問自己,相同的東西,如果叫自己來講,我會怎麼提及?然後才發現,做是會做,但好好、完整的解釋一番來龍去脈,真不是件容易的事,常識不足,sense不夠,單一事件牽涉的東西太多,導致一下子無法將道理說明。(但這卻是最重要的東西)

就動態而言,系統的判斷還不是那麼清楚,每個動態的界定也因各地的做法習慣不同、系統限制,而有著不同的規則和例外。在總公司的人永遠搞不清楚local當地是怎麼做事的,我們抑賴他們送進來的資料,但這些資料的正確性和可信度又有多少?雖然已經儘量逼近真實,卻終究是無法百分之百的準確。

再者,工作除了資料上釐清,還包括了管理、研究、測試、簡報,說起來資料佔的份量最輕,但處理起來卻不見得容易,更別說得花更大的心神去管理轄區、研究數據、測試系統、簡報處理。

事實上,問題本身是很重要的。想好如何發問一個好問題,就已經將答案慢慢引導出來,像是一張牌的兩邊,你拿了一面,剩下的只是透過另一位學長姊的手中,翻出另一面經驗傳承的底牌。但是世界上沒有蠢問題,每個人不知道的東西還有很多,每個人每天忘記的東西更多,永遠保持著學習的積極心態,心態上就顯得年輕。成長在互動中發生,能力在反省間累積。

進步空間確實還有很大很大呀,所以才會有QBQ的發生,希望各位同學齊努力。

我咧,又認真了,欸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t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