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看了一連串相關電影戲劇,包括電影《華爾街》、《華爾街2》、日劇《金融小子》,都是以股市交易為題材的電影。本片未上映前,也深受財經人士的期待。
華爾街第一集已經是1987年的事,上映那年我還僅是一位國小生,還不懂交易為何物,加上資訊媒體不發達,想學想接觸也不是那麼容易。時至今日,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,可能如金融小子裡所描述的,連小學生都得懂得如何做當沖。理財是這個時代每個人都要學會的常識,資金薄的人要學會開源節流.在適當風險下以利滾利,資金厚的人則要設法降低風險保住資產價值,於上於下,每個人都有功課要學。
華爾街一主要在講內線交易,第二集則把前陣子的金融風暴,美國高盛、雷曼等大型銀行相繼出問題造成全球金融失控,放到劇情中影射。第二集劇情力道稍弱了一些,加入了父女間親情戲碼,反而減弱了觀眾一直很期待的主角強力反撲,這些該有的高潮都沒拍出來,若再平淡一點便淪為記錄片,不過對於長期接觸財經訊息的朋友們,看了應該還是會一些感覺。美國金融大業,成也華爾街,敗也華爾街,幾個在螢幕上跳動的數字,決定了一間銀行或一間企業的生死。就好像我很討厭世界上所有商品都期貨化,造成物價因投機客求利行為而形成不合理波動,可惜這都是已成型的趨勢,無法回頭。人都是在錯誤中學習,不來一次雷曼風暴,政府就不會正視何以連動債、CDO、CDS這種一般人看不懂的金融商品能在市場上販售予大眾,並在規定上更加嚴謹。